作者:刘师昭广盛网
辛馨《小行星,流星与地球》原创曲舞台
辛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23级硕士生,B站综艺《爱唱歌的大学生》尚雯婕组选手,清华大学音乐梦想计划导师,曾获清华大学第31届校园歌手大赛原创组冠军。
从2020年4月在B站上发布第一首编曲作品破百万播放量,到2021年12月在校歌赛舞台上以一袭白裙和一首原创歌曲《花》斩获冠军,再到2023年在B站S+综艺《爱唱歌的大学生》中唱响“令人惊艳”的音乐作品,爱写歌爱唱歌的辛馨一步步走向更大的舞台,对音乐持之以恒的热爱与探索从未改变。
辛馨参加校歌赛决赛
展开剩余90%科研与音乐,是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两部分;代码与音符,两者看似毫无关联,于她而言却有着共通的底层逻辑。身为“非典型码农”的她,是如何在科研与音乐创作之间找到生活的平衡、觅得“纯粹”的力量的?
以下是辛馨的“追梦”历程。
♬..♩~ ♫. ♪..
“音乐与科研
都是我向世界证明自己活着的方式”
2020年4月,彼时居家网课的辛馨突发奇想,在B站上注册了一个账号,用于记录自己的钢琴练习成果。一天夜里的凌晨两点,她还未入睡,脑海里却始终回响着一首她很喜欢的歌曲——BTS的《I NEED U》。她一遍遍地幻想着,要是自己能用钢琴编出这首曲子并演奏出来,会是什么样的呢?突然灵感乍现,她走到钢琴前,月光照拂在琴键上,弹奏时幸福的感触也照进了她的心里。“我突然就开始边弹边落泪,觉得能享受音乐非常幸福。”
那晚的钢琴改编让她收获了第一支百万播放量的视频和数以千计的好评。后来她便时不时上传其他歌曲的改编,尝试了Loop Station(一人一乐队)等高难度的改编形式,粉丝数量迅速破万。
辛馨B站账号
这一经历对于辛馨而言广盛网 ,不过是追寻音乐梦想道路上一个小小的节点,但却是让她坚定自己音乐追求的重要起点。从小热爱音乐的她,上大学以来参加过许多音乐类社团——校合唱队、阿卡贝拉人声乐团、音乐梦想计划等等。但真正尝试自己写歌,是从大二才开始的。她认为,创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乐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于世界足够的观察与认知,“以前我总担心自己做不好,但19岁时我觉得我恰好到了一个可以进行表达的创作节点,自然而然就开始写歌了。”
辛馨担任A-Tempo人声乐团总监
尽管起步晚,但厚积薄发,多年来不断的音乐实践托举起了辛馨创作不竭的灵感,又反哺她去更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即便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她也常觉得音乐创作带给她不一样的思考方式。“我不认为科研与音乐是矛盾的,它们是我生活中象征‘功能性’和‘价值性’的两条主线,都是我向世界证明自己活着的方式。”
辛馨购买的第一套录音设备
本科阶段辛馨就读于经济管理学院,到研究生阶段她才开始更深度地接触大模型相关研究,在步入这一全新领域后,发觉它能够深切改变人类未来,其成果应用性很强,让她感觉自己所做的研究十分有意义。联想到音乐创作的本质,辛馨觉得它和科研一样,都在挑战人的创造性。如果说写歌时,渴望找到的是“没有人写过、表达过的方式和角度”,那么科研希望找到的就是“没有人探索过的技术方案”,而人的本质需求在于“向世界证明自己的独特性”,因此在科研中的她和在音乐创作中一样,都是时刻精力充沛、活力满满的状态。
辛馨在重庆参加2024 CCKS(全国知识图谱与语义计算)会议
前不久,她关注了《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前往北大对话师生的讲座。辛馨提到,她越来越深刻意识到AI在以多么快的速度影响这个时代乃至这个时代的未来,AI需要让更多人掌握,就必须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基础要领。“这是我类比科研与音乐创作的本质得出的感慨,”辛馨笑道,“我认为两者的底层逻辑是共通的,都是要服务于人,用创造力解决人的本质需求。”
从前,辛馨自认是一个很“害怕犯错”的人,但在科研探索的过程中,她发觉只要方法是严谨和正确的,结果如何都是只有尝试才知道,因此这也给了她在音乐创作上更大的试错勇气。今年秋天,她将完成硕转博,以“博士生新生”身份入学,继续她的科研之路。
♬..♩~ ♫. ♪..
“我的音乐创作只为自我表达”
在大三阶段积累了一定创作经验后,辛馨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报名第31届校园歌手大赛原创组比赛。经过被称为“神仙打架”的三轮比拼,辛馨一路过关斩将,在决赛身着一袭长裙,演唱出了自己创作的《花》:我会唱着这首歌慢慢走向你/带着还温热着的手掌和眼睛/即使没有绚烂而浩大的回音/至少我的生命里还盛开着你。最终,她如愿摘得桂冠。
辛馨演唱《花》
回想起这段比赛经历,辛馨觉得“十分纯粹”,校园比赛让她结识了台前幕后许多值得珍视的好友,得到了许多朋友的支持,也让她多次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足以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不过她也开玩笑道,由于自己的“P人”属性,每一轮比赛要用的歌曲,都是上一轮结束后才开始创作的,尽管时间紧迫,但其中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灵感迸发。而当2023年B站综艺向她发来邀约时,她才开始接触模式截然不同的专业节目录制。
辛馨参加综艺录制海报
参加《爱唱歌的大学生》节目录制时,辛馨刚刚研一入学,正是课业压力最大的时候。参与节目第一期录制前,她并未想过自己能够从一百多位选手中脱颖而出,进入尚雯婕老师的战队,只觉得“如果能在喜欢的歌手面前演唱自己的作品,来这一趟就‘值了’”。但当海选阶段,她在尚雯婕老师面前唱完自己的原创歌曲《小行星、流星与地球》时,导师立刻就将自己的推荐名额给了她,并将她选作代表,在一百多位选手以及陈粒、中岛美嘉、尤长靖和沙一汀等一众导师与主持人面前演唱。她还记得当她踏着阶梯走上展示舞台时心中的雀跃,“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作品可以得到如此的认可,心中十分感恩”。
辛馨与导师尚雯婕合影
后来她通过选拔,继续参与了后十期节目的录制,压力与难忘的经历并存。在录制《小行星、流星与地球》的正式公演的那段时间,她正面临难度最大课程的期中考试。一面是自己最珍视的原创作品的呈现,一面是于学业最重要的期中考试,那段时间辛馨每天起早贪黑“不是录制就是复习”,常常前一天录制到深夜,第二天又早起复习考试,在经历了忙碌的两周后她才圆满完成了舞台的彩排与录制,也顺利度过了期中考试。而科研学习与舞台录制双轨并行的生活她持续了整整一个学期,但当她回想起来只觉得“一切都值得”。
辛馨战队livehouse舞台
在《爱唱歌的大学生》这样一档热爱音乐、年龄相仿的人齐聚的综艺节目中,辛馨收获了许多特别的体验,也认识了不少优秀的朋友。她们中有年仅18岁但创作能力成熟的伯克利“天才少女”,有在专业音乐院校深造的职业歌手叶炫清,也有一些和她一样并非专业院校但对音乐始终怀有热忱的人。在一轮轮的节目录制中,辛馨和战队伙伴们一起体验了在学校操场路演、在livehouse戴着耳返大声唱歌,演唱过清纯动人的《7-11的爱恋》,也改编过“搞笑整活”的《萨卡班甲鱼》……种种经历都是如此鲜活,让她感受到了音乐的多元性带来的魅力与震撼,也和热爱音乐的伙伴一同构建了最纯粹的友谊。
辛馨舞台照
半年的综艺录制经历,让她开始重新思考音乐于自己的意义。曾经她感受过迷茫——从长远来看,音乐真的能够让她生活得更好吗?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参加比赛、录制节目对她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她坦言在好几次学业忙碌中,曾想过将音乐从生活中推开,但很快她难以抵挡音乐对自己的吸引,又重新回到了音乐创作的道路上。在深入参与比赛与节目之后,她开始反思自己曾经一直觉得最大的价值来源是“听众”,即是否有人能共鸣自己创作中的表达,但如今她认为音乐对她而言最重要的是创作过程中的满足感。“音乐主要是为了自我表达而做,是否能被很多人听到,对我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
♬..♩~ ♫. ♪..
“AI应该服务于人,而非主导人的创作”
每次综艺录制的舞台在B站正式发布之后,辛馨都会密切关注观众的反馈。在她获得最高评分的《小行星、流星与地球》舞台发布后,她发现在众多好评中也夹杂着少量对于歌曲旋律创作是否有些简单的评论,这也勾起了她对于“清华人”创作风格的思考。“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作品没有运用太多复杂的技巧,而是更注重最质朴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我认为这也是我心中清华学生创作音乐的特质——都具有鲜明的思想内核。”她表示自己也曾反思是否需要大胆探索一些音乐性,或是尝试更复杂的编曲,但她在种种经历之后始终相信能够打动人的表达就是好的表达,因此尽管在创作上她秉持着不断精进的态度,但她仍选择坚持着自己的创作理念和风格。
促使她如此转变的经历之一,便是她在担任清华大学音乐梦想计划(原创音乐支持计划)的导师后,有一次在听到学员单曲后产生的强烈震撼——那是一首十分简单的,仅由一把吉他作为伴奏的清唱,由于缺乏专业设备,那名学员甚至是用手机录制的,在歌曲中还能依稀听到窗外的车水马龙。但就是这样一首简单的歌曲,却因为其真挚的情感表达、清澈的声线而直击人的心底。除此之外,辛馨也提到有一次在雨天从C楼回宿舍,恰巧碰见一位男生在屋檐下弹唱《那些花儿》,也是那样简单又执着的演唱,让她感受到真挚的音乐之美。“我认为清华同学的创作是出于热爱,所以是纯粹的,由于大家喜欢的风格不同,对世界的观察不同,所以也是百花齐放的。”她总能发觉清华学生作品中透露着的充满力量的、鲜明的思想内核,与对于世界强烈的求知欲与观察欲。“我觉得这是最可贵的,因为音乐就是要服务于人的精神,就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其中,而不是要划定一条名为‘专业’的线来限制大家。”
辛馨和校园音乐人们
作为清华计算机专业的音乐创作者,她也常被问到如何看待“AI音乐”这一事物。辛馨表示,在她看来AI应该服务于人,而非主导人的创作,一旦功能性与价值性的边界模糊,创作最可贵的“真挚”便也不复存在。音乐创作的过程往往就是其对于创作者的意义,如果用AI代替了过程,无异于直接剥夺了人的幸福。“音乐最好的状态是每个人都可以靠近和沉浸其中,正如在雨中屋檐下唱歌的同学们一样,”她说,“因此我认为技术对于表达而言,只可拓宽而绝不可替代。”
谈及未来的音乐之路,辛馨十分坚定地说“我想在博士毕业前发一张个人专辑”。音乐的创作和表达于她而言是充满人文温度的“稀缺性价值”,而她踏浪技术大潮的科研之旅也刚刚开始,也许她会用终身学习为自己和未来的表达者们探索出一个“让人幸福的模型”。
【版权声明】本文原载于“人文清华讲坛”广盛网 ,出于信息分享目的转载。相关权利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天津市米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